返回
资讯

草药茯苓如何种植

2025-02-25 22:52:58

茯苓药材的种植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选地整地

茯苓适宜种植在海拔600-800米的坡地,要求排灌水良好、酸碱度适中、背风面向阳的沙壤土。

土壤需要温暖、干燥、向阳,避免选择冷空气下沉的山谷或洼地,防止冰冻及霜坏。

菌种培育

从茯苓表皮削净,用70-75%的乙醇进行表面消毒,再用无菌水冲洗,然后用消毒布或滤纸吸干水分。

在无菌接种箱内,点燃酒精灯,在火焰旁用无菌刀切开,用刀将断面挖成弧形,连挖两次,在第二次挖处挑取麦粒大小块接于纯菌种培养基上,置于温室,在25-30℃温度下培养至长满菌丝。

接种栽种

准备好段木,以入冬之前松树还没有进入休眠期的松树段木为佳。

可以使用边切边接的肉引法或菌丝引的方法,将菌种接到段木的切口的木引或菌丝引上。

田间管理

茯苓接种后7-10天,检查各地段内的菌情,及时补缺。

茯苓接种后1-2个月,不见基面长出菌丝,也未闻到有茯苓气味,要补种。

在此期间,如果发现白蚁,应立即用杀白蚁药喷洒在白蚁身上或蚁路上进行防治。

及时采收

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10个月成熟,采收好的茯苓最好是堆放在室内避风处,用稻草盖严放置5-6天,然后摊开晾1-2天。

采收加工

将采收的茯苓堆放在室内避风处,用稻草盖严“发汗”5-6天,然后摊开晾1-2天。待水分蒸发后,重新堆起,再用稻草盖严放5-6天后,去皮(或先剥净鲜茯苓外皮),放入蒸笼内隔水蒸熟至透心,或用水煮熟至透心。

管理接种后的情况

接种后一周左右就会长出白色的菌丝体,需要及时查看田中的出菌情况,如果有缺稀要及时进行补种。

每隔十天左右就要进行一次检查,看看茯苓的菌情怎样,有没有死菌或是异菌,如果有要及时的拔除,以免感染到其他健康的菌种。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种植茯苓药材。建议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确保茯苓的健康生长和高产。

站点地图 Copyright by 方川农业网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