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水花气泡病是一种常见的养殖病害,主要影响泥鳅苗的成活率。该病的病因和防治方法如下:
病因误食气泡:泥鳅苗在孵化后,由于找不到适口饵料,可能会误食水体中的微小气泡或附着在浮游生物、碎屑表面的小气泡。这些气泡粘附在泥鳅肠道内,由于浮力大于重力,导致泥鳅身体不停翻转,腹部朝上浮出水面,最终因体力消耗和食物缺乏而死亡。
水中气体过饱和:育苗池水位浅、光照强、藻类光合作用等原因导致水体溶氧和水体中有机质分解的气体过饱和。此外,塘底腐殖质过多、水温高也会产生过多氨气、硫化氢等气体。这些过饱和气体通过泥鳅的鳃、皮肤渗入血管,导致血液中溶解的气体过饱和,游离出形成气泡,致使泥鳅患上气泡病。
其他因素:水中溶氧量突然增加(如早春气温升高时冰融化)、天气变化(如晴天和闷天)、池底淤泥过厚、地下水含氮气过饱和等也会导致气泡病的发生。
症状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
泥鳅在水面上无力游动,鳍内出现微小气泡聚集,导致鳍部张开,俗称“白翅”。
严重时,泥鳅的鳍部血栓,外表观察鳍部发白。
泥鳅因体力消耗和食物缺乏而死亡。
防治方法加强日常管理:合理投饵,防止水质恶化;适当提高水体pH值和透明度。
增氧:勤开增氧机,保持高水位和充分的增氧。
检查池塘:经常检查池塘,发现病情后及时采取措施,如显微镜检查确定病因,对症下药。
药物治疗:发病时,每亩用4~6千克食盐全池泼洒。
防止误食气泡:确保泥鳅有适口饵料,避免误食水体中的气泡。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泥鳅水花气泡病的发生,提高泥鳅苗的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