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体形与体色泥鳅体形细长,前部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体色通常为灰黑色,背部及两侧布满黑色小斑点,尾柄基部有一个明显的黑色大斑。腹部则为灰白色。
头部特征泥鳅头部较尖,吻部向前突出,倾斜角度大,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小,下位,呈马蹄形。眼小,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须5对,其中吻须1对,上颌须2对,下颌须2对。
鳍的特征背鳍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前,距吻端较距尾基为远。胸鳍远离腹鳍,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部中下方,肛门近臀鳍。尾鳍呈圆形,侧线完全。
生活习性泥鳅为底栖鱼类,主要栖息于河流、湖泊、沟渠、水田、池沼等各种浅水多淤泥的环境水域的底层。它们昼伏夜出,适应能力强,能在缺氧时跳跃到水面吞入空气进行肠呼吸。在不利条件下,泥鳅能潜入泥中保持湿润皮肤以维持生命。
食性泥鳅属杂食性鱼类。幼苗阶段主要摄食动物性饲料,如浮游动物、枝角类、桡足类和原生动物。随着体长的增加,逐渐转变为摄食甲壳类、摇蚊幼虫、丝蚯蚓、水、陆生昆虫及其幼体、蚬子、幼螺、蚯蚓等底栖无脊椎动物,以及丝状藻、硅藻、水陆生植物的碎片及种子。摄食量与水温有关,水温15℃~30℃为适温范围,25℃~27℃为最适范围,此时摄食量最大,生长最快。
分布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
这些特征使得泥鳅能够在各种复杂的水域环境中生存和繁衍,因此在水产养殖和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