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苗的繁殖方法主要分为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两大类,以下是具体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自然繁殖
选择合适的繁殖时间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繁殖期为4月中旬至8月上旬,产卵高峰期为5~6月份,开始繁殖的水温为18℃,最适产卵水温为22℃~28℃。
在长江以北地区,可以根据当地的水温来进行,一般水温稳定在20℃以上即可开展人工繁殖。
准备产卵环境修整好鱼池,用生石灰消毒,然后注入新水,待池水药性消失后,将亲鱼按雌雄比1:2的比例放入池中,每平方米面积放300克左右。
在池中放置用棕片、柳树须根或水草等做的鱼巢,放置鱼巢后要经常检查并清洗上面的污泥沉积物。
产卵管理当水温上升到20℃左右时,就要在池中放置鱼巢,静候泥鳅产卵。产卵多在清晨开始,至上午10时左右结束。
发情后,雄鳅以身缠绕雌鳅前腹部位,完成产卵受精过程。产卵后,要及时取出粘有卵粒的鱼巢另池孵化,以防亲鱼吞吃卵粒。
孵化将附有卵粒的鱼巢放在池中,密度要适宜。如果是静水池塘,需要充气,以保证孵化时所需的充足的溶氧。
在水温25℃左右时,约30小时可以孵化出膜。
人工繁殖
选择亲鳅选择成熟度较好的雌雄泥鳅,进行专池培育,放养密度每平方米约30尾。
培育期间应经常投喂,喂蚯蚓、蝇蛆或动物碎肉、动物内脏等动物性饵料或蛋白质在35%左右的人工配合料。
人工催产在水温达到20℃以上的晴天,从培育池中选择性腺发育好的雌雄鳅进行催产,可选用促黄体激素(A2)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每支100微克加入18毫升生理盐水稀释,雄鳅注射0.2毫升,雌鳅注射0.3毫升。
注射后放入水泥中架的网箱中产卵,一般水温20度注射后产卵时间为12小时左右。
人工授精将已注射催产剂的雌雄泥鳅分别暂养于小池或网箱中,水温在18℃~25℃时,经10小时~15小时后,轻压雌鳅腹部有卵粒流出,即可采用干法进行人工授精。
孵化管理将附有卵粒的鱼巢放在池中,密度要适宜。如果是静水池塘,需要充气,以保证孵化时所需的充足的溶氧。
在水温25℃左右时,约30小时可以孵化出膜。
注意事项
泥鳅的产卵环境要清洁,避免蛇、蛙、鼠等危害。
孵化过程中要保持水质稳定,避免强烈波动。
刚孵出的鳅苗全长3~4厘米,头部弯向腹部,具有较大的卵黄囊,并具外鳃。侧卧水底或附于鱼巢上,很少活动,完全依靠卵黄囊提供营养。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提高泥鳅苗的繁殖成功率,确保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