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讯

养泥鳅如何繁殖泥鳅小苗

2025-02-26 15:37:37

泥鳅的繁殖方法主要分为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两大类,以下分别介绍这两种方法的具体步骤:

自然繁殖

选择合适的环境

泥鳅产卵池可选择小水泥池、小池塘等,水面5~10平方米,水深40~50厘米,最好能保持微流水。

在产卵池中放上水草、杨柳根须、棕榈皮等做鱼巢,供卵附着。

投放亲鱼

每平方米放亲鳅7~10组(一雌两雄为1组)。

在水温18~20℃时,一般在晴天的清晨或上午10点前产卵;当水温在20~28℃时,多在雨后或半夜产卵。

管理

产卵期内,每天上午将鱼巢捞出观察,若鱼巢上卵较多,应移至孵化池内孵化,下午重新放入鱼巢。

如果鱼巢收取不及时,受精卵会被亲鳅吃掉。也可用亲鳅培育池作为产卵池。

孵化

受精卵黏附在鱼巢上,但黏着力较差,很易脱落,因而操作时要细心。

孵化池(育苗池)水下20厘米处搭好网架,把鱼巢平铺在上面,每平方米约放鳅卵1万粒,通常受精卵的出苗率为40%。

人工繁殖

选择亲鱼

选择体质健壮,运动活泼,无病伤,色地正常,体表粘液多,体长10~20厘米,体重30~50克的亲鱼。

雌鱼选体重为80-150克,体长为20-25厘米;雄鱼选体重为40-80克,体长为15-20厘米的个体。

催产

催产药物采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雌鱼剂量为每克体重20-40国际单位,雄鱼减半,注射方法为背鳍基部肌肉一次注射。

雌雄比例一般为1:2或1:3,注射时间一般选择在晚上7-8时。

人工授精

注射后的鱼放入挂有鱼巢(用水草制成)的孵化池或网箱中,在水温为25℃度左右时,注射后12小时可发情。

将雄鱼的精液挤出,再将卵子挤入器皿中,并用羽毛轻轻搅拌,用水冲洗后将受精卵轻洒在鱼巢上,不要轻易搬动鱼巢。

孵化

将附有卵粒的鱼巢放在池中,密度要适宜。如果是静水池塘,需要充气,以保证孵化时所需的充足的溶氧。

在水温25℃左右时,约30小时可以孵化出膜。在精心管理下,孵化率一般可达80%左右。

苗种培育

仔鱼出膜后三天,需立即清洗鱼巢,将仔鱼移入水质良好的池中暂养,仔鱼暂养时要投喂熟蛋黄,每10万尾鱼苗投喂一个蛋黄,上下午各投一次。

仔鱼高密度暂养的时间一般为5天,以后可转入池塘中饲养。

建议

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和良好,使用过滤器、增氧设备等工具。

温度控制:维持水温在18-30℃之间,以保证泥鳅的繁殖和生长。

光照管理:使用适当的光照设备,如日光灯等,避免过强的光照影响泥鳅的生长和繁殖。

饲料投喂:定时定量投喂鱼饲料、虫子等,保证泥鳅的营养需求。

空间管理:适当扩大养殖缸或池塘的大小,以满足泥鳅的活动需求。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提高泥鳅的繁殖成功率,确保养殖效益。

站点地图 Copyright by 方川农业网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