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讯

泥鳅孵化水流

2025-02-26 15:38:23

泥鳅孵化过程中,水流的控制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卵的孵化率和鳅苗的成活率。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水质要求 :孵化用水要水质清新,含氧丰富,无污染,pH值为7-8。

水流速度

前期慢:

卵刚入孵化缸(桶)或环道时,先采用缓慢水流,将卵轻轻冲起,然后缓慢加大水流,直到形成卵自中央冲起,至水面再散落为止。

中期稍快:胚胎出膜前后,必须加大水流量,这时孵化缸要增加到每15分钟便使全部水体更换一次;孵化环道水流速提高到0.2米/秒,大约每20分钟可使水体作一次交换。

后期慢:全部孵出后,水流应适当减缓,并及时清除水中卵膜。当鳅苗能平游时水流应再减小,以免幼弱的鳅苗耗力过大。

孵化密度 :孵化密度一般为1升水中放500-600粒受精卵。

防止敌害:

在整个孵化过程中,要注意防止敌害生物,如青蛙、老鼠、蛇、猫、狗和翠鸟靠近孵化桶。

水温控制:

孵化最适水温是25度,孵化时间30-35小时。

其他注意事项

孵化期间为防止水质恶化,胚胎发育缺氧死亡,应定期向池中加入新水,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

孵化缸内的水流速度大小,以能翻动未附于鱼巢上的卵即可。出膜时,流速要稍稍加大,直至鳅苗平游,再调小流量。

综上所述,泥鳅孵化过程中水流的控制应遵循“前期慢、中期稍快、后期慢”的原则,保持水质清新,定期更换水体,防止敌害生物,并控制好水温,以提高孵化率和鳅苗的成活率。

站点地图 Copyright by 方川农业网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