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讯

泥鳅养殖概述

2025-02-26 15:42:28

泥鳅养殖是一种利用泥鳅进行人工繁殖、饲养和捕捞的技术。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ontor)是一种温水性鱼类,属于鲤形目、鳅科,因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而被誉为“水中人参”。泥鳅适应能力强,容易养殖,运输方便,生产成本低,是重要的外贸出口水产品之一。

泥鳅的生物学特性

泥鳅体延长,亚圆筒形,长10多厘米,黄褐色,具不规则黑色斑点,口小,下位,有须。它们喜在常年有水的稻田、池塘里生活,以昆虫、扁螺、水草为主食,也食腐殖质。泥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在缺氧条件下通过肠呼吸维持生命。

泥鳅养殖技术

1. 苗种培育

池塘条件:选择土池,面积30~100平方米,池深40~60厘米,池中开挖鱼溜,池埂池底夯实,进排水口设拦鱼网,池底铺垫15~20厘米淤泥层,池中投放浮萍。

清塘培水:鳅苗下池前10天,用生石灰20~30公斤/100平方米带水清塘消毒,消毒后施300~400公斤/667平方米腐熟的人畜粪作基肥培水,池水加至30厘米。

苗种放养:鳅苗出膜第2天便开口进食,饲养3~5天,体长7毫米左右,卵黄囊消失,此时可下池进入苗种培育阶段。放养密度以800~1000尾/平方米为宜。

饲养管理:刚下池的鳅苗需培育轮虫、小型浮游植物等适口饵料,后期逐渐增加配合饲料的比重。饲料应投放在离池底5厘米左右的食台上。

2. 池塘养成

池塘建设:选择避风向阳、引水方便、弱碱性底质、无农药污染的地方建池,面积一般为100~250平方米,池深0.7~1米。池底铺入20~30厘米肥泥,进出水口用铁丝或塑料网拦住。

培水与放种:池塘按苗种培育方法清塘消毒,池水深保持30~50厘米,施入猪粪等有机肥培育水质,待药性消失、池水转肥后,投放3~4厘米鳅种,放养密度为50~60尾/平方米。

饲养管理:在培肥水质,提供天然饵料的基础上,增加投喂蛆虫、蚯蚓、蚌肉、鱼粉、小杂鱼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以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类等植物性饲料,或人工配合饲料。日投饲量为泥鳅体重的5%~10%。

3. 稻田养成

稻田条件及改建方法:选择泥质、弱碱性和无冷浸水上冒的稻田,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以1000平方米左右。田埂加固,埋下网片或塑料布防止泥鳅钻洞逃逸,进、出水口加设网拦,在田中开挖多个面积为2~3平方米、深60厘米以上的坑。

放养:鳅种放养时间以水稻栽插初次耘田后为宜,放种前3~4天在坑、沟内施入腐熟的畜肥40公斤/100平方米,培肥水质,然后每667平方米放3~4厘米鳅种2万~2.5万尾。

饲养:投喂糠麸、枯饼、蚯蚓、蚕蛹粉、动物内脏等,前期日投饲量为泥鳅体重的5%~8%,以后为5%左右,饲料投放在沟、坑中。根据水质情况及时追施肥料。

4. 病害防治

泥鳅的病害较多,主要有水霉病、烂鳍病、寄生虫病、白身红环病、气泡病等。防治方法包括捕捉、运输时避免机械损伤,用食盐水、孔雀石绿溶液浸洗病鳅,使用漂白粉、呋喃唑酮、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等药物全池泼洒,以及清除敌害生物等。

5. 捕捞与运输

捕捞

站点地图 Copyright by 方川农业网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