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的繁殖特性如下:
雌雄异体:泥鳅为雌雄异体,即雌性和雄性具有不同的生殖器官。
多次性产卵:泥鳅为多次性产卵鱼类,在自然条件下,4月上旬开始繁殖,5-6月是产卵盛期,一直延续到9月还可产卵。
繁殖水温:繁殖的水温为18-30°C,最适水温为22-28°C,尤其是水温25°C左右时,是产卵盛期。
繁殖行为:发情时,数尾雄鳅追逐一尾雌鳅,并不断地用嘴吸吻雌鳅头部、胸部和腹部,刺激雌鳅发情。发情高潮时,雄鳅本能地用身体卷住雌鳅肛门前方腹部,使生殖孔相对,刺激雌鳅产卵。雄鳅同时排精在卵上,完成受精。受精卵起初黏附于水草、禾苗上,但卵的黏附性较弱,极易从附着物上脱落,沉于水底淤泥中,经2-3天即可孵化。
怀卵量:雌鳅的怀卵量与体长有关,体长8厘米的雌鳅怀卵量约2000粒左右,10厘米的怀卵量为7000-10000粒,体长12厘米的怀卵量12000-14000粒,体长15厘米的怀卵量为15000-18000粒,体长20厘米的怀卵量为24000粒左右。怀卵量最多的可以超过6.5万粒。
卵的特征:泥鳅卵为圆形,卵径0.8-1.0毫米,吸水后膨胀到1.3-1.5毫米,卵黄色,为半黏性,黏附力不强。
孵化期:受精卵的孵化期长短与温度密切相关,水温19.5°C时,受精后48小时45分钟,孵出鳅苗。温度高,孵化时间则缩短。刚孵出的鳅苗,通常叫仔鳅,长3.7毫米左右,用吻端的黏着器官,挂在水草或其他物体上,不摄食,以卵黄囊为营养。3-4天后,卵黄囊消失,仔鳅就可以开始游动寻找食物。
繁殖场所:泥鳅常选择水深30厘米左右的水田、沟渠、湖汊等有流水和水草的浅滩做产卵场,时间常在雨后夜间或凌晨,有时白天也产卵。
这些特性使得泥鳅在人工繁殖和养殖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通过控制水温和提供适宜的繁殖环境来提高繁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