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泥鳅,学名为 大鳞副鳅,属于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以下是台湾泥鳅的主要识别特征:
体型与头部特征体型近圆筒形,头部较短。
口下位,呈马蹄形。
下唇中央有一小缺口。
鼻孔靠近眼睛。
眼下无刺。
鳃孔小。
头部无鳞,体鳞较其他泥鳅为大。
侧线系统完全。
须5对。
眼被皮膜覆盖。
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
尾柄长与高约相等。
尾鳍圆形。
肛门靠近臀鳍起点。
体色与斑点体背部及体侧上半部为灰褐色。
腹面为白色。
体侧具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或褐色斑点。
背鳍、尾鳍具有黑色小点,其他各鳍为灰白色。
生活习性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见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
对环境适应力强,生活水温范围为10-30℃,最适水温为25-27℃。
雌雄识别雌鳅的胸鳍一般比雄鳅短、宽,末端圆钝,展开呈椭圆形。
雄鳅的胸鳍较长、窄,末端尖而上翘,静止不动时呈镰刀形。
雄鳅尾部背两侧分别有一条肉质突起。
分布与养殖台湾泥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和台湾岛西北部的浅滩河流。
是大陆黄板鳅与台湾本土泥鳅的杂交品种,肉质细嫩鲜美,深受人们喜爱。
养殖周期为4-5个月,生长速度较快,但出壳率和成活转化率表现一般。
通过以上特征,可以较为准确地识别台湾泥鳅。建议在养殖或购买时,综合考虑其体型、体色、鳍形及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