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种猪是生猪产业的重要环节,其核心目标是保障种猪健康、提高繁殖性能并延长使用年限。以下是养殖种猪的关键技术和管理要点:
1. 优选品种
常见种猪品种:长白猪(产仔多)、大约克夏(生长快)、杜洛克(肉质好)等,可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二元或三元杂交组合。
引种要求:从正规种猪场引进,确保血统清晰、无遗传缺陷,具备《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和检疫证明。
2. 后备种猪筛选
体型标准:背腰平直、四肢健壮,乳头数≥7对(母猪),睾丸发育匀称(公猪)。
性能评估:参考父代繁殖记录(如产仔数、泌乳能力)和公猪精液质量。
1. 猪舍建设
分区设计:种公猪舍、空怀母猪舍、妊娠舍、分娩舍分开,避免交叉干扰。
环境控制:温度1822℃(妊娠母猪)至25℃(哺乳仔猪),湿度6070%,配备通风系统和防暑降温设施(如喷淋、水帘)。
2. 卫生与福利
定期消毒:每周12次环境消杀,分娩舍需彻底空栏消毒。
活动空间:种公猪单栏饲养,面积≥6㎡/头;母猪妊娠后期提供限位栏与活动区交替使用。
1. 分阶段精准饲喂
种公猪:高蛋白(1618%)、低能量,补充锌、硒和维生素E以提高精液质量。
母猪:
空怀期:控制膘情(背膘厚1820mm),避免过肥影响发情。
妊娠前期:限饲(1.82.2kg/天),防止胚胎死亡。
妊娠后期:增量至3.03.5kg/天,补充钙磷预防肢蹄病。
哺乳期:自由采食,日喂量可达68kg,保证泌乳需求。
2. 饲料安全
禁止使用霉变饲料,添加脱霉剂(如蒙脱石);妊娠期避免棉籽粕等有毒原料。
1. 发情鉴定与配种
初配时间:母猪810月龄(体重130150kg),公猪1012月龄。
发情周期:21天,持续23天;静立反射为最佳配种时机。
配种方式:人工授精(推荐)或本交,间隔812小时重复配种12次。
2. 妊娠与分娩管理
妊娠检查:配种后21天通过B超或观察返情情况确认。
分娩准备:产前1周转入分娩栏,彻底消毒,准备保温灯、接生工具。
助产要点:记录产程(通常24小时),及时处理难产,初生仔猪擦干黏液并保温。
1. 免疫程序
核心疫苗: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细小病毒、乙脑、圆环病毒等。
建议程序:后备母猪配种前完成2次基础免疫,妊娠期避免活疫苗。
2. 寄生虫控制
每季度驱虫1次(伊维菌素+阿苯达唑),环境灭鼠、灭蝇。
3. 生物安全
实行全进全出,进出场人员/车辆严格消毒;新引种猪隔离观察30天。
1. 数据记录
建立档案:记录发情时间、配种日期、产仔数、断奶成活率等。
性能分析:定期评估母猪PSY(年产断奶仔猪数)、公猪精液合格率。
2. 科学淘汰
淘汰标准:母猪连续2胎产仔<8头、屡配不孕,公猪性欲低下或精液不合格。
更新比例:年淘汰率2530%,保持猪群年轻化。
自繁自养:降低外购仔猪成本,控制疫病传入风险。
批次化管理:集中配种、分娩,提高管理效率。
种养结合:利用猪粪发酵生产有机肥,降低环保压力。
减少应激:避免突然换料、噪音干扰,运输前后补充维生素C。
技术合作:与畜牧站、科研机构保持联系,及时更新养殖技术。
通过科学管理与精细化操作,种猪养殖可实现高效繁殖与长期盈利。建议结合本地资源条件,制定个性化方案,并持续学习行业最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