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讯

如何养殖蚯蚓 怎样养殖蚯蚓

2025-02-19 04:13:39

养殖蚯蚓是一种环保且经济的方式,既能处理有机废弃物(如厨余),又能获得优质有机肥(蚯蚓粪)和蚯蚓蛋白(用于饲料或钓鱼饵料)。以下是蚯蚓养殖的详细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选择蚯蚓品种

1. 常见品种

红蚯蚓(赤子爱胜蚓):适应性强,繁殖快,适合家庭和小规模养殖。

虎纹蚯蚓(太平二号):耐高密度养殖,分解有机物效率高。

本地蚯蚓:根据当地气候选择,适应能力更强。

二、准备养殖环境

1. 养殖容器

家庭小规模:塑料箱、木箱、泡沫箱(底部打孔透气排水)。

规模化养殖:水泥池、多层养殖床或露天垄沟(需遮阳防雨)。

深度:2040厘米,避免过深导致底部缺氧。

2. 基质(垫料)

材料:腐熟的牛粪、稻草、碎纸板、落叶等(需疏松透气)。

处理:基质需湿润(湿度60%70%),pH值68(过酸可加石灰调节)。

三、投放蚯蚓

1. 密度

初始密度:每平方米0.51公斤蚯蚓(约10002000条)。

后期可自行繁殖,无需频繁补充。

2. 环境要求

温度:1525℃最佳(低于5℃休眠,高于35℃可能死亡)。

湿度:60%70%(手捏基质成团不滴水)。

避光:蚯蚓怕光,容器需加盖或遮光布。

四、投喂与管理

1. 饲料选择

厨余:果皮、蔬菜残渣、咖啡渣、茶叶渣等(避免油腻、盐分、辛辣)。

农业废弃物:牛粪、鸡粪(需腐熟)、秸秆、蘑菇渣等。

注意:肉类、乳制品、柑橘类果皮可能引起异味或酸败,需谨慎使用。

2. 投喂方法

将饲料切碎或打浆,铺在基质表面(厚度25厘米)。

每35天投喂一次,观察蚯蚓取食速度调整量(避免剩余饲料腐烂)。

3. 日常管理

通风:定期翻动基质防止板结。

补水:干燥时喷水(用凉开水或静置后的自来水,避免氯气伤害)。

防天敌:蚂蚁、老鼠、鸟类等,可用网罩防护。

五、繁殖与扩群

1. 繁殖周期

蚯蚓雌雄同体,异体交配,约710天产卵茧。

卵茧在20℃下约3周孵化,幼蚯蚓23个月性成熟。

2. 扩群方法

当密度过高时(基质变黑、蚯蚓聚集),及时分箱或扩大养殖面积。

六、收获蚯蚓与蚓粪

1. 收获蚯蚓

光驱法:将蚯蚓堆摊开,表层覆盖遮光布,蚯蚓会向下钻,逐层收集。

筛分法:用孔径35毫米的筛子分离蚯蚓与蚓粪。

2. 蚓粪利用

直接作为有机肥,富含腐殖酸和微生物,可改善土壤结构。

七、常见问题与解决

1. 蚯蚓逃跑

原因:环境不适(过湿、过干、食物不足、酸碱失衡)。

解决:检查温湿度、调整饲料、保持基质疏松。

2. 异味产生

原因:饲料过量或未腐熟、通风不良。

解决:减少投喂量,添加干草/纸板吸收水分,加强通风。

3. 虫害滋生

原因:饲料含油脂或变质。

解决:清除腐败饲料,表面覆盖一层干土或报纸。

八、成本与收益

成本:初期投入低(容器、基质、种蚯蚓约100500元)。

收益

蚯蚓:约2050元/公斤(视用途而定)。

蚓粪:0.52元/公斤,可用于园艺或销售。

通过科学管理,蚯蚓养殖可持续且高效。建议先小规模试养,掌握技术后再逐步扩大规模。

站点地图 Copyright by 方川农业网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