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围虾(通常指刀额新对虾或近缘对虾品种)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海水养殖虾类,适应性强且生长周期短。以下是其养殖的关键技术和管理要点:
1. 池塘选址
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洁(无工业污染)、盐度适宜(基围虾可适应盐度5‰25‰,淡化苗可适应淡水)的区域。
池塘面积以25亩为宜,水深1.21.5米,底部平坦且略向排水口倾斜,方便换水。
2. 清塘消毒
放苗前1520天排干水,暴晒池底,清除淤泥和杂草。
用生石灰(100150公斤/亩)或漂白粉(2030公斤/亩)全池泼洒消毒,杀灭病原体和敌害生物。
3. 进水与肥水
进水时用80目筛网过滤,防止杂鱼、卵等进入。
施有机肥(如发酵鸡粪)或无机肥(尿素+磷肥)培育浮游生物,使水色呈黄绿色或浅褐色,透明度3040厘米。
1. 虾苗选择
选择规格整齐、活力强、体表无伤的虾苗(体长0.81.2厘米)。
若在淡水区域养殖,需选择经淡化处理的虾苗(盐度逐步降至接近养殖水体)。
2. 放养密度
单养模式:每亩放苗35万尾(根据池塘条件和水质调整)。
混养模式:与草鱼、鲢鱼等搭配,每亩放苗12万尾。
3. 放苗注意事项
水温稳定在18℃以上(最适生长温度2530℃),避免温差过大。
放苗前试水:取少量虾苗放入池内网箱,观察24小时存活率>90%再放苗。
放苗时先将苗袋漂浮于池中调温,待袋内外水温一致后缓解放入。
1. 水质调控
溶氧量:保持≥5mg/L,配备增氧机(晴天中午开,阴雨凌晨开)。
pH值:控制在7.88.6,过高用乳酸菌调节,过低用生石灰调节。
定期换水:前期每710天换水20%,中后期每35天换水30%,避免大排大灌。
使用EM菌、芽孢杆菌等益生菌分解有机物,稳定水质。
2. 投喂管理
饲料选择:专用对虾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35%40%),搭配螺蛳、杂鱼等天然饵料。
投喂方法:
每日34次(清晨、傍晚为主),沿池边均匀投撒。
投喂量按虾体重的38%调整(幼虾期58%,成虾期35%),以12小时吃完为宜。
定期检查虾胃饱满度,根据天气、水质增减投喂量。
3. 巡塘与记录
每日早晚巡塘,观察虾的活动、摄食及水质变化。
记录水温、pH、溶氧、投喂量、死虾数量等,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1. 预防措施
定期全池泼洒生石灰(1015公斤/亩)或二氧化氯消毒。
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免疫多糖等增强虾体抗病力。
避免过量投喂,减少残饵污染。
2. 常见病害处理
白斑病:停料,全池泼洒聚维酮碘(0.30.5ppm),内服氟苯尼考药饵。
红体病:改善水质,泼洒二氧化氯,投喂大蒜素+抗生素。
纤毛虫病:使用硫酸锌(0.51ppm)全池泼洒。
1. 捕捞时机
养殖周期一般为80100天,虾体长至812厘米、体重1015克时即可收获。
根据市场行情分批捕捞(地笼诱捕)或一次性排水收虾。
2. 注意事项
停食24小时后再捕捞,减少应激反应。
运输时保持低温(1518℃)和增氧,提高存活率。
鱼虾混养:搭配滤食性鱼类(如鲢鱼、鳙鱼)控制浮游生物,提高综合效益。
轮养模式:冬季养殖其他耐低温品种(如罗非鱼),避免池塘闲置。
通过科学管理水质、合理投喂和严格防控疾病,基围虾养殖成功率较高,需结合当地环境灵活调整技术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