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讯

如何养殖水蛭

2025-02-19 04:56:58

养殖水蛭(蚂蟥)是一项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特色水产养殖项目,尤其在医药领域(如抗凝血药物提取)需求较大。以下是水蛭养殖的主要技术和管理要点:

一、养殖场地选择与建设

1. 环境要求

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洁(无工业或农药污染)的区域,水温适宜(15~30℃,最佳20~25℃)。

环境安静,避免强光直射,可搭建遮阳棚或种植水生植物(如水葫芦、浮萍)遮阴。

2. 养殖池设计

水泥池或土池:池深0.8~1.2米,池底铺淤泥(10~20厘米厚),便于水蛭栖息。

防逃措施:池埂高出水面30厘米以上,池边设置防逃网(60目以上),进出水口加装过滤网。

模拟自然生态:放置瓦片、竹筒等遮蔽物,种植水生植物,保持水体溶氧充足。

二、品种选择与引种

1. 常见养殖品种

宽体金线蛭(*Whitmania pigra*):体型大、生长快、药用价值高,适合新手养殖。

日本医蛭(*Hirudo nipponica*):吸血性强,主要用于医疗或实验用途。

2. 引种注意事项

选择活力强、体表无伤的种蛭,避免近亲繁殖。

引种后需消毒(如3%~5%食盐水浸泡10分钟),逐步适应养殖池环境。

三、饲养管理

1. 饵料投喂

主要食物:螺类(如田螺、福寿螺)、蚯蚓、动物血块(需固定于饵料台,防止污染水质)。

投喂频率:幼蛭每天1次,成蛭2~3天一次,剩余饵料及时清理。

活体饲料养殖:可配套养殖田螺、蚯蚓,降低成本。

2. 水质管理

定期换水(每次换1/3水量),保持pH值6.5~7.5,溶氧≥3mg/L。

高温季节加强增氧,避免水体富营养化。

3. 密度控制

幼蛭:200~300条/平方米;成蛭:50~100条/平方米,密度过高易引发疾病。

四、繁殖技术

1. 繁殖条件

性成熟期:水蛭一般1~2年性成熟,春季(水温15℃以上)开始交配。

产卵茧:雌蛭在岸边湿润土壤或草丛中产卵茧,每茧含幼蛭15~30条。

2. 孵化管理

保持土壤湿度60%~70%,温度20~25℃,约20~30天幼蛭孵出。

幼蛭初期投喂螺肉碎或血粉,避免同类相残。

五、疾病防治

1. 常见病害

细菌感染:体表溃烂、活动力下降(多因水质恶化引起)。

真菌感染:体表出现白毛(水霉病)。

2. 防控措施

定期用生石灰(10~15kg/亩)或二氧化氯消毒水体。

发现病蛭及时隔离,用0.1%聚维酮碘溶液浸泡治疗。

六、采收与加工

1. 采收时间

养殖8~12个月后,水蛭体重达15~20克即可采收,秋季为最佳季节。

2. 加工方法

用草木灰或石灰呛死后,晒干或低温(40~50℃)烘干,制成干品(药材标准:含水量≤12%)。

七、注意事项

1. 合法手续:养殖前需办理《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部分国家或地区需审批)。

2. 市场风险:提前联系药材收购商,避免滞销。

3. 技术学习:建议先小规模试养,掌握技术后再扩大规模。

通过科学管理和精细化操作,水蛭养殖可实现较高利润,但需重视水质、饵料和病害防控,确保稳产增收。

站点地图 Copyright by 方川农业网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