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猪需要综合考虑场地建设、品种选择、饲料管理、疾病防控等多方面因素。以下是详细的养殖步骤和注意事项,供参考:
1. 场地选择与建设
选址:选择地势高燥、通风良好、远离居民区和水源的地方,避免污染和疾病传播。
猪舍设计:
根据养殖规模选择单列式或双列式猪舍,确保通风、采光和保温。
分区域规划:配种舍、妊娠舍、分娩舍(产房)、保育舍、育肥舍等。
地面需防滑并有一定坡度,便于排污。
2. 设备准备
自动饮水器、料槽、保温灯(仔猪用)、通风设备、消毒设施等。
3. 合法手续
办理养殖许可证、动物防疫合格证等,符合当地环保要求(如粪污处理)。
常见品种:
外三元猪(杜洛克、长白、大白):生长快、瘦肉率高,适合规模化养殖。
地方品种(如太湖猪、陆川猪):抗病力强、繁殖率高,适合散养或特色养殖。
引种注意事项:
从正规种猪场购买,查看检疫证明。
选择健康活泼、体型匀称的猪苗,避免近亲繁殖。
1. 饲料与营养
饲料分类:
仔猪(02月龄):高蛋白乳猪料(含乳清粉)。
育肥猪(36月龄):能量饲料(玉米、小麦)为主,搭配豆粕、鱼粉等蛋白质饲料。
饲喂方式:定时定量,自由采食或分餐制,保证清洁饮水。
2. 分阶段管理
哺乳期:
仔猪出生后1小时内吃初乳,3天内补铁(防贫血),7天开始补教槽料。
保持产房温度在2832℃(使用保温灯)。
保育期(断奶后):逐渐过渡到固体饲料,注意防应激。
育肥期:控制饲料成本,提高日增重,一般68个月出栏(体重约110130公斤)。
3. 环境控制
温度:仔猪2832℃,育肥猪1822℃。
湿度:保持6070%,避免潮湿引发皮肤病。
通风:减少氨气浓度,夏季防暑,冬季防寒。
1. 疫苗接种
必做疫苗: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病、圆环病毒、蓝耳病等。
按程序免疫,如仔猪出生后20天首免猪瘟疫苗。
2. 定期驱虫
每23个月驱虫一次,常用伊维菌素、阿苯达唑等。
3. 卫生与消毒
每日清理粪便,每周至少消毒1次(可用过氧乙酸或碘制剂)。
新进猪需隔离观察2周,避免带入病原。
4. 常见疾病处理
腹泻:注意保暖,口服补液盐,细菌性腹泻用恩诺沙星。
呼吸道疾病:加强通风,使用氟苯尼考、替米考星等。
非洲猪瘟:发现疑似病例立即上报,严格封锁扑杀。
1. 母猪管理
发情周期21天,配种时间在发情后1224小时。
妊娠期114天,提供高营养妊娠料,避免应激。
2. 分娩护理
提前消毒产房,助产时注意卫生,及时清理胎衣。
1. 适时出栏
育肥猪体重达110130公斤时屠宰效益最佳。
2. 市场对接
与屠宰场、肉贩或电商平台合作,关注价格波动。
主要成本:饲料(占6070%)、猪苗、疫苗、人工、水电。
利润参考:行情波动大,正常年份每头猪利润约200500元。
1. 禁止使用违禁药物(如瘦肉精),遵守休药期规定。
2. 做好粪污资源化处理(堆肥、沼气池),避免环境污染。
3. 定期学习养殖技术,关注行业政策与疫情动态。
通过科学管理和细节把控,可有效提高猪群健康度和养殖效益。初期建议小规模试养,积累经验后再逐步扩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