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胀气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影响泥鳅的产量和效益。该病的发生原因包括灌水过早或过多、饲料过量、水质不良等。以下是具体的病因、症状和防治措施:
病因
灌水过早或过多:在养殖过程中,如果灌水过早或过多,会导致水体中形成大量的有机物,如泥沙、食物残渣、泥鳅粪便等,这些有机物浓度过高会堵住泥鳅体内的消化道,使得细菌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气体,导致胃肠胀气。
饲料过量:养殖者为了增加泥鳅的食欲,往往会过量喂食,尤其是人工饲料。过多的饲料不能被泥鳅快速消化吸收,导致消化道内有机物浓度过高,最终引发胀气病。
水质不良:泥鳅需要较好的水质环境,水中若存在有害菌群,泥鳅容易感染疾病。高温蓝藻繁生和水体缺氧时,更容易导致泥鳅胃肠胀气病的发生。
肠呼吸:泥鳅除了通过鳃和皮肤呼吸外,肠道也可以用于呼吸。投料时,肠呼吸次数增加,导致泥鳅逐渐不摄食、游塘,最后浮于水面。
水温:泥鳅适宜的水温为14~28℃,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生理功能,进而诱发胀气病。
食性:泥鳅杂食,植物性饵料消化速度和转化率偏低,而动物性饵料消化速度及转化率较高。人工养殖时,30%蛋白含量即可满足泥鳅生长发育。
症状
腹部朝上:病鳅腹部朝上,浮于水面,但不沉底。
肚子鼓胀、发红:泥鳅肚子鼓胀、发红,腹壁和肠壁变薄,有时伴有肠炎。
肝胆病变:多数病鳅出现肝胆病变,部分脾脏、肝脏肿大、发白,严重的发黄、发绿,胆汁变黄、变黑。
死亡:病情严重的泥鳅会死亡。
防治措施
控制灌水量:定期、适量灌水,遵循“少水多换”的原则。
减少饲料量:前期投食量要少,不要多喂,并逐渐增加饲料投喂量,阴雨天减少饲料投喂量。
改善水质: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及时改良底质,控制底泥排放气体,减少水体中气体的含量。
全塘泼洒食盐:5Kg/亩·米,有助于缓解胀气症状。
内服药物:渔是胆芪宝+通威肝胆舒灵,连喂5~7天。
增加溶氧:在高温季节使用增氧机,保持水体溶氧充足,减少气泡病的发生。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泥鳅胀气病,提高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