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育苗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选择合适的产卵环境泥鳅产卵池可以选择小水泥池、小池塘等,水面5~10平方米,水深40~50厘米,最好能保持微流水。
在产卵池中放置水草、杨柳根须、棕榈皮等作为鱼巢,供卵附着。
每平方米放亲鳅7~10组(一雌两雄为1组)。
掌握产卵时间水温在18~20℃时,一般在晴天的清晨或上午10点前产卵。
水温在20~28℃时,多在雨后或半夜产卵。
1尾雌鳅1次可产卵200~300粒,经多次产卵才能产完,共产3000~5000粒。
产卵管理产卵期内,每天上午将鱼巢捞出观察,若鱼巢上卵较多,应移至孵化池内孵化,下午重新放入鱼巢。
如果鱼巢收取不及时,受精卵会被亲鳅吃掉。也可用亲鳅培育池作为产卵池。
当水温升至18℃,个别泥鳅有追逐现象时,放入鱼巢,并使池中保持微流水,一则改善水质,二则刺激亲鳅繁殖。
池塘建造与放养准备池塘面积50-100平方米,池埂高出水面40厘米,池埂坡度60度-70度,池深80-100厘米,池底铺腐殖土20厘米左右,水深保持在30-50厘米。
排水口用双层40目密眼网纱遮挡,进水口与排水口成对角线设置,进水口高出水面20厘米,排水口设在池塘底部。
放养前10天,放水10厘米,每平方采用0.1千克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消毒。清池3天后,水深加至30厘米,每平方米施入腐熟发酵鸡粪0.3千克或猪、牛、人粪0.5千克。
鳅苗投放泥鳅下池时间一般为5-6月,投苗密度每平方米1500-2000尾。
养至体长3厘米时,进行过筛分池。放苗时盛苗容器内的水温与池水水温温差不超过2℃。
饲养管理前期培育(泥鳅苗体长小于2厘米):水深控制在30厘米以内,透明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同时,每20万尾泥鳅苗种用1千克黄豆磨成15千克豆浆,每天早晚各泼洒投喂1次。
后期培育(泥鳅苗规格达到2厘米以后):逐步加深水位到50厘米。除继续育肥水质外,应投喂配合饵料,每天上、下午各1次,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4%-10%。水温超过30℃或低于12℃时应少投甚至停喂饵料。
调节水质,加注新水:每月换水1-2次,观察泥鳅活动和水色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进行泥鳅育苗,确保泥鳅苗的健康生长和高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