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水花白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由 寄生虫和病原体感染引起。以下是有关该病的详细信息:
病原体寄生虫:如纤毛虫、车轮虫、斜管虫等。
病原体:白皮假单胞菌。
症状初期鳅苗尾柄部位灰白,随后扩展至背鳍基部后面的全部体表,并由灰白色转为白色。
鳅苗头朝下,尾朝上,垂直于水面挣扎。
严重者尾鳍部分或全部烂掉,不久即死亡。
危害该病在夏花分塘前后流行,死亡率可高达30%~50%。
防治方法预防:
定期化学改底(如渔是化底宝)+生物改底(如渔是菌底宝),分解塘底残饵、粪便。
定期施用EM菌、复合芽孢、光合细菌等益生菌,稳定水质。
定期内服胆汁酸、多维等,以增强泥鳅抗应激能力。
治疗:
早期少量寄生虫病可以通过等待泥鳅生长到两公分大小后再考虑杀虫。
使用杀虫药物,如毒消净(一元稳定性二氧化氯),每立方水体用量为0.15克,全池泼洒,1天1次,重症可连用2~3次。
使用诺氟沙星粉和多维,每千克泥鳅用0.2克和0.05克拌饲投喂,一天2次,连用5~7天。
将三黄散加入25倍重的0.3%氨水浸泡,连汁带渣全池泼洒,使水体浓度为3毫克/升。
将1千克干乌桕叶(合4千克鲜品)加入20倍重量的2%生石灰水中浸泡24小时,再煮10分钟后带渣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4毫克/升。
漂白粉(有效氯30%)溶于水,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毫克/升。待4小时后,再泼洒五倍子浸泡液(磨碎后开水浸泡)使池水浓度为3毫克/升,以促使病灶迅速愈合。
建议在实际养殖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并定期检查水质和泥鳅的健康状况,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