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的品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真泥鳅:通常称为泥鳅,体形为长圆柱形,尾部侧扁,口下位呈马蹄形,体背及背侧灰黑色,并带有黑色小斑点。
大鳞副泥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体形酷似真泥鳅,鳞片较大且埋于皮下,眼被皮膜覆盖。
中华沙鳅:又称钢鳅,分布于长江中、上游,须3对,颊部无鳞,通常栖息在砂石底河段的缓水区。
大斑花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体侧沿纵轴有6~9个较大的略呈方形的斑块。
中华花鳅: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江河,体侧沿纵轴有10~15个斑块。
北方须鳅:分布于蒙古及我国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等地,体细长,须较短,适应性较强。
台湾泥鳅:外形近似圆柱形,头短,个体较大,体表粘液较多,头尖,口鼻突出。
青鳅:身体为长圆柱形,口下位,须5对,鳞片细小,体背及背侧有黑色小斑点。
拟泥鳅:具体特征未详细描述,但属于泥鳅属。
二色中泥鳅:具体特征未详细描述,但属于泥鳅属。
长薄鳅:分布于长江上、中游,从湖北、湖南到四川西部,是薄鳅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
这些品种在形态、分布和生态习性上有所不同,但都属于泥鳅属。需要注意的是,泥鳅的品种较多,且不同来源的描述可能存在差异,以上信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