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气泡病的防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水质管理、环境控制和及时治疗。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防治措施:
加强水质管理定期换水:通过水泵将养殖水中的一部分更换成新的水源,以减少养殖水域中的污染物质。
防止过度喂食:合理控制泥鳅的饵料量和种植密度,避免过度喂食导致养殖水域中的废弃物过载。
控制光照时间:根据不同季节和情况,适当控制光照时间和强度,避免过长的光照时间导致水生植物大量生长和废弃物堆积。
环境控制增氧:放苗后就长期开增氧机曝气,补菌稳水,做好防控。一旦发现气泡病前兆或发病初期,需要马上处理,减少损失。
保持深水位:建议加深水位至1.8m以上,深水位受天气影响小,水温、气体饱和度等变化小。
遮光:pH值高、溶氧饱和度高的池塘及时遮光,然后连续泼“速解安+激活”调水曝气,增强体质。
及时治疗早发现,早处理:一旦发现气泡病症状,如泥鳅翻肚定身、肠道胀气、鱼身发白、胸鳍往外张开,应立即加入新鲜的水,并用食盐溶液全池泼洒,用量为4~6公斤/亩。
使用药物:对于发病较轻的池塘,可以使用“速解安”+“激活”调水曝气,增强体质。对于已经发现气泡病症状的池塘,可加大量外泼“速解安”+“激活”,补菌,控藻,控制气泡病。气泡病后需防细菌继发感染,使用“醛立灭”或“倍力灭”+“舒肤康”消毒。
底质处理:养殖后期底质污染大,氨氮、亚硝酸盐含量高,可以使用“底居安”和“底加氧”进行底质改良,并使用碘制剂进行消毒。
苗期防控保持深水位:开苗七天到十四天之间是气泡病高发阶段,建议加深水位至1.8m以上。
勤补菌:一般3天泼一次“利菌多+活力碳”(2亩/套),每天使用“利饵多”搭配饲料投喂,培虫稳水,保证水体至少14天浮游生物丰富。
多开增氧机曝气:放苗7天以后增氧机全开,建议池塘配备1kW/亩的增氧能力。
通过以上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泥鳅气泡病的发生和传播,减少养殖过程中的损失。建议养殖户在日常管理中,加强对水质、环境等方面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确保泥鳅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