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的催产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低温催产法将泥鳅放置于温度为16-17℃的水中,然后将水温降低到12-13℃,并在此条件下饲养3-7天,后逐渐将水温提高到22-23℃。这种方法可以使泥鳅在短时间内进入繁殖期。
高温催产法将泥鳅放置于温度为25-28℃的水中,然后将水温降低到16-17℃,并在此条件下饲养3-5天。这种方法可以使泥鳅提前进入产卵期。
激素催产法将激素注射到泥鳅体内,以刺激泥鳅产生性激素并加速繁殖。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风险,并且使用不当会对泥鳅健康造成影响。
子宫压榨法用手轻轻压泥鳅的后腹部,借助于外力刺激泥鳅排卵。在催产前,将泥鳅放入制作好的催产池中,并保持水质清洁。之后,重复数次,直至泥鳅排卵为止。
喂饲在催产前可先将泥鳅投放到完全陌生的环境中,等其出现觅食欲求,再将其转移到更干净、新鲜的水域,即可刺激泥鳅进食,进而促进其产卵。
增加机械刺激使用力度适中、无锋利边缘的小拂尘轻轻刷拂泥鳅的肚子,以模拟泥鳅的天敌所产生的刺激。
加强光照适当增加光照强度,使泥鳅接受到光照的刺激,从而促进其排卵。
温度调控法在泥鳅产卵期,将水温调整到适宜的范围(通常为20°C~25°C)可以有效地刺激泥鳅的产卵。
营养饮食法在泥鳅产卵的阶段,给泥鳅的饵料中应增加高蛋白质、高营养的食品,如红虫、海蟹肉、米粉等,以提供足够的能量、脂肪和蛋白质给泥鳅。
光线照射法适当调整光线的照射可以刺激泥鳅的生殖激素分泌,从而促进其产卵。通常喜欢在夜间光照的泥鳅,可以在白天恰当照射一段时间的光线。
环境改变法将泥鳅放置在水温适宜、风向适当、水流清澈的区域中,有助于泥鳅身体进一步强壮,更容易产卵。同时,也可以通过交换、调整水体的pH值、浊度、溶解氧等,来适应泥鳅的生存和繁殖需求。
人工催产选择成熟度较好的雌雄泥鳅进行人工催产,使用催产药物如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垂体(PG)。注射方法为背鳍基部肌肉一次注射,雌雄比例一般为1:2或1:3。注射时间一般选择在晚上7-8时,注射后的鱼放入挂有鱼巢的孵化池或网箱中。
授精孵化当亲鳅出现追逐现象时,轻压雄鳅腹部流出精液。将卵子和精子在短时间内同时挤入事先清洗干净的瓷碗或瓷盆内,用羽毛轻轻搅拌,使卵粒和精液混匀。待充分受精后,将受精卵均匀地撒在经过消毒的鱼巢上,放入孵化器中进行孵化。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选择使用,以达到最佳的催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