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育苗的难度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成活率低 :泥鳅苗种培育成活率普遍较低,一般在20%左右,部分情况下甚至只有5%~10%。技术不成熟:泥鳅规模化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不够成熟,存在转食阶段存活率偏低的问题。
环境要求高:泥鳅苗种对水体溶氧要求很高,需要控制在每升水4~5毫克,并且需要提供遮阴和歇息的地方。
饵料问题:泥鳅的开口饵料和四大家鱼的饵料饲养不同,如果使用不当,如投喂豆浆,会导致肥水快且难以控制水质。
疾病防控:泥鳅幼苗容易受到敌害如豆娘幼虫的侵害,需要有效的防控措施。
尽管存在这些挑战,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改进,泥鳅育苗的成活率是可以提高的。例如,浙江海洋学院的研究团队通过突破泥鳅幼苗的敌害防控技术,将养殖成活率提高到了55%左右。此外,保持水体环境稳定、合理投喂、及时增氧等措施也有助于提高泥鳅苗种的成活率。
建议
科学育苗
:采用科学的育苗方法,包括控制水温、水质、投喂和疾病防控等。环境优化: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如适当的水位、充足的溶氧和遮阴设施。
饵料选择:选择适合泥鳅苗种的饵料,避免使用对水质影响大的食物。
疾病防控:定期检查池塘,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疾病。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逐步提高泥鳅苗种的成活率,推动泥鳅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