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腐鳍病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影响泥鳅的背鳍及其附近肌肉。以下是有关泥鳅腐鳍病的详细信息:
病原腐鳍病主要由短杆菌或萤光假单胞菌引起。
症状背鳍附近的肌肉腐烂,严重的鳍条脱落,肌肉外露,鱼体两侧从头部至尾部浮肿。
发病部位肌肉发炎,并有红斑。
患病泥鳅不摄食,直至死亡。
流行情况该病主要流行在夏季。
防治方法避免鳅体受伤,一旦发病,可用10毫克/千克的四环素溶液浸洗24小时。
使用1g/m³漂白粉或0.5g/m³二溴海因全池泼洒。
饲料中加入0.1%土霉素和0.1%大蒜素,连喂3—5天。
用0.3~0.5毫克/升聚维酮碘(含有效碘1%)全池泼洒1次。
每毫升含10~50微克的土霉素溶液浸洗10~15分钟,每天1次,1~2天即可见效,5天即可痊愈。
将八黄散加入25倍的0.3%氨水浸泡提效,连汁带渣全池泼洒,使水体浓度为3毫克/升。
保持养殖水体水质良好,减少病菌繁衍。
在养殖过程中特别是扦捕、运输等操作时要慎重细心,避免鱼体受机械损伤。
建议:
在养殖泥鳅过程中,应定期检查水质,保持水体清洁,避免鱼体受伤,以预防腐鳍病的发生。
一旦发现病鳅,应立即隔离治疗,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以减少疾病对养殖效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