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中的“肥水”是指通过合理施肥,促进水体中浮游生物(藻类、轮虫、枝角类等)的繁殖,为养殖对象(如鱼、虾、蟹等)提供天然饵料,同时调节水质,促进健康生长。以下是肥水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肥水前的准备工作
1. 检测水质
测量pH值、氨氮、亚硝酸盐、溶解氧等基础指标,确保水质适合施肥。
水体透明度控制在2040厘米(可用“塞氏盘”测量),过高或过低均需调整。
2. 底质处理
清塘时清除过多淤泥(保留1015厘米),减少底泥中有机物对肥效的干扰。
使用生石灰(50100公斤/亩)或漂白粉消毒,杀灭有害菌和寄生虫。
二、肥料的选择
1. 有机肥
种类:发酵后的禽畜粪便(鸡粪、牛粪)、豆粕、菜籽饼等。
优点:肥效持久,促进底栖生物繁殖。
缺点:需发酵腐熟(未发酵易导致病菌滋生),耗氧量高,过量易引发水质恶化。
2. 无机肥
种类:尿素、过磷酸钙、复合肥(氮磷钾比例需合理)。
优点:见效快,适合快速培藻。
缺点:肥效短,需多次补充,过量易导致藻类爆发(如蓝藻)。
3. 生物肥
种类:光合细菌、EM菌、藻类营养素(含微量元素)。
优点:安全环保,促进有益藻类(硅藻、绿藻)生长,改善水体生态。
适用场景:老化池塘、水质不稳定时优先使用。
三、施肥方法
1. 有机肥施用
发酵处理:粪便与生石灰混合堆沤1520天,杀灭病原体。
用量:200300公斤/亩(根据水质调整),均匀泼洒或堆放在池塘浅水区。
2. 无机肥施用
氮磷比:一般按10:1~20:1调配(如尿素5公斤/亩 + 过磷酸钙2公斤/亩)。
方法:溶解后全池泼洒,阴雨天停用,避免流失。
3. 生物肥施用
配合有机/无机肥使用,如EM菌+红糖活化后泼洒(12公斤/亩)。
定期补充(710天一次),维持菌藻平衡。
四、注意事项
1. 控制施肥量
过量施肥会导致藻类暴发(“水华”),引发夜间缺氧或氨中毒。
观察水色:理想为黄绿色(硅藻)或茶褐色(隐藻),蓝绿色(蓝藻)、暗黑色(老水)需调整。
2. 根据养殖对象调整
滤食性鱼类(鲢、鳙):需高密度浮游生物,可加大施肥频率。
虾蟹类:需稳定藻相,避免藻类骤变引发应激,优先使用生物肥。
精养池塘:以投喂饲料为主,减少施肥量,防止富营养化。
3. 季节与天气
春秋季:水温适宜,可加大施肥量。
夏季高温:减少施肥,防藻类过度繁殖(易倒藻)。
阴雨/闷热天:暂停施肥,避免缺氧。
五、肥水不当的应对
1. 藻类过度繁殖(水华)
换水30%,使用芽孢杆菌分解有机物。
局部泼洒漂白粉(0.30.5 ppm)或硫酸铜(0.7 ppm)杀灭有害藻。
2. 水质清瘦
补充氮磷肥,配合氨基酸类肥水膏快速培藻。
检查是否缺碳源,可添加红糖(23公斤/亩)促进菌类繁殖。
3. pH值波动大
藻类过多时pH升高,可用有机酸(35 ppm)调节。
水体过瘦pH偏低,可泼洒生石灰(510公斤/亩)。
六、实例参考
对虾养殖:放苗前7天用“发酵鸡粪+芽孢杆菌”培水,水色稳定后投放虾苗。
鱼类养殖:每月施尿素3公斤/亩+过磷酸钙1.5公斤/亩,维持浮游生物量。
总结:肥水需结合水质、养殖品种和季节灵活调整,定期监测是关键。合理施肥不仅能降低饲料成本,还能减少病害,提高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