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俗称蚂蟥)养殖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特种养殖项目,主要用于药用(如水蛭素提取)或垂钓饵料。以下是水蛭养殖的关键要点和流程,供参考:
1. 品种选择
药用价值较高的品种:宽体金线蛭(最常见,适应性强)、日本医蛭等。
避免选择野生吸血蛭(如菲牛蛭),因其对环境和操作要求更高。
2. 场地选择
水源:需清洁、无污染,pH值6.57.5,避免农药或工业废水。
环境:安静、通风,避免阳光直射(可搭建遮阳网)。
养殖方式:池塘养殖、稻田套养、水泥池养殖或室内立体养殖(工厂化模式)。
3. 基础设施
池塘:面积0.52亩,水深0.81.2米,底部铺淤泥(1020厘米)供水蛭栖息。
防逃:池塘四周设置防逃网(60厘米高),或用光滑内壁的水泥池。
水生植物:种植水葫芦、水花生等,提供遮阴和净化水质。
1. 种苗来源
选择正规养殖场购买种苗,避免野生种(可能携带病菌)。
优质种苗标准:个体健壮、无损伤、活动力强。
2. 投放密度
幼蛭(0.5克以下):每亩约8万10万条。
成蛭(5克以上):每亩约2万3万条。
根据养殖模式调整密度,工厂化养殖可更高。
3. 投放时间
春季水温稳定在15℃以上时投放(南方34月,北方45月)。
1. 饲料投喂
主要食物:螺类(福寿螺、田螺)、蚯蚓、动物血块(需消毒)、人工配合饲料。
投喂频率:每35天一次,傍晚投喂,避免残留污染水质。
螺类处理:砸碎螺壳后投入池中,便于水蛭吸食。
2. 水质管理
定期换水(710天换1/3水量),保持溶氧量充足。
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避免使用化学药剂。
3. 温度控制
最适生长温度:2030℃。
夏季高温时加深水位或遮阴;冬季可排干水,让水蛭钻入淤泥越冬。
1. 常见病害
细菌感染(体表溃烂):用0.5ppm聚维酮碘全池泼洒。
寄生虫:定期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
缺氧:安装增氧机或循环水系统。
2. 预防措施
定期清理残饵、粪便。
避免密度过高,保持水质稳定。
1. 巡查观察
检查水蛭活动情况、摄食量、防逃设施是否完好。
发现病蛭及时隔离。
2. 防天敌
防范青蛙、鸟类、老鼠等天敌,设置围网或驱鸟设备。
1. 收获时间
养殖周期一般为68个月,成蛭体重达1520克即可收获。
秋季(910月)或次年春季捕捞。
2. 采收方法
用网兜或竹篓捕捞,或用动物血诱捕。
避免暴力操作,防止水蛭断裂死亡。
3. 加工与储存
药用处理:清水洗净→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温度≤50℃)。
储存:密封防潮,避免虫蛀。
1. 市场前景
干品价格波动较大(约8001500元/公斤),需关注药厂收购动态。
销路需提前联系药材市场或制药企业。
2. 风险提示
技术门槛较高,需掌握水质和病害管理。
市场价格波动大,建议先小规模试养。
部分地区需办理《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
养殖前务必实地考察成功案例,学习技术。
避免盲目跟风,结合自身资金和资源条件。
注意环保,养殖废水需处理达标后排放。
如果对具体环节(如病害防治、饲料配方)有进一步问题,可咨询当地水产技术推广部门或专业养殖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