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田螺是一项成本较低、管理相对简便的水产项目,适合在水源丰富的地区开展。以下是详细的养殖技术指南,涵盖关键环节和注意事项:
1. 水质
选择无工业污染、溶氧量≥3mg/L的水体,pH值6.5~8.5,透明度30cm以上。
避免使用农药、化肥污染的水源,定期检测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
2. 底质
底部铺设1015cm淤泥层,模拟自然栖息环境,便于田螺钻泥摄食。
池塘或稻田需定期翻耕底泥,防止板结。
3. 水温
生长适温2030℃,低于15℃进入休眠,夏季高温需加深水位至4050cm。
1. 池塘养殖
面积300600㎡为宜,坡比1:3,设置环形集螺槽(宽50cm,深30cm)。
进水口装60目滤网,排水口设防逃铁栅(间隙1cm)。
清塘消毒:生石灰用量100150kg/亩,7天后注水。
2. 稻田养殖
加高田埂至50cm,夯实防漏。田中开挖"田"字形沟(宽80cm,深40cm)。
安装双层防逃网(内层20目塑料网,外层竹篱笆)。
1. 选择要点
个体重≥15g,壳高3cm以上,厣片完整,活力强(受刺激迅速闭厣)。
雌雄鉴别:雌螺触角直立,雄螺右触角弯曲(生殖器所在)。
2. 放养管理
放养密度:池塘100120只/㎡,稻田80100只/㎡。
运输后需3%食盐水浸泡10分钟消毒,温差≤3℃时缓苗下塘。
1. 饵料配方
基础饵料:每亩施腐熟粪肥200kg培养天然生物饵料。
人工饲料:豆粕30%+麦麸40%+米糠20%+螺旋藻粉10%,制成粒径1mm颗粒。
2. 投喂策略
水温2025℃时投喂量按体重3%,2630℃增至5%。
采用定点食台(每100㎡设1个)与全池泼洒结合,避免残饵堆积。
1. 自然繁殖
年繁殖45次,59月为旺季。性成熟个体年产幼螺8001000只。
保持水深20cm,水草覆盖率30%供卵块附着。
2. 孵化管理
卵块收集:用聚乙烯网片悬挂水下10cm处,35天更换新网。
孵化水温28℃时约需14天,保持微流水状态提高孵化率。
1. 换水管理
春、秋季每15天换水30%,夏季每周换水20%,保持水体流动性。
使用微生物制剂(EM菌、芽孢杆菌)每月2次,用量0.5ppm。
2. 增氧措施
安装纳米增氧盘(0.3kW/亩),凌晨46点开启,维持溶氧>5mg/L。
1. 常见病害
寄生虫病:定期泼洒硫酸铜(0.7ppm)预防纤毛虫。
细菌性疾病:用大蒜素(2%拌料)连喂5天,配合二氧化氯消毒。
2. 生物防控
混养黄颡鱼(20尾/亩)控制水蚯蚓等寄生虫中间宿主。
1. 采收标准
个体重达10g(壳高2.5cm)即可上市,采用拖网(网目1.5cm)捕捞。
留种比例不低于30%,选择2年龄以上个体。
2. 暂养吐沙
清水暂养2448小时,添加0.5%食盐促进吐沙,成活率可达95%以上。
亩产量:池塘模式20002500kg,稻田模式8001200kg。
成本构成:苗种(30%)+饲料(40%)+人工(20%)+其他(10%)。
投资回报:按批发价6元/kg计,池塘养殖年毛利约1.21.5万元/亩。
1. 市场风险
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开发深加工产品(即食螺肉、冻鲜螺)。
2. 技术风险
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建立养殖日志(记录水温、投饵、发病等情况)。
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生态养殖模式,田螺养殖可实现亩均净利润8000元以上。建议初次养殖者先进行小规模试养(12亩),掌握关键技术后再扩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