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蚂蝗(水蛭)需要综合考虑环境、饲料、管理和市场等多方面因素。以下是详细的养殖指南:
一、养殖前准备
1. 品种选择
医用类:如日本医蛭(Hirudo nipponica)、宽体金线蛭(Whitmania pigra),主要用于提取水蛭素或中药材。
水产饵料类:如菲牛蛭,用于垂钓或水产养殖投喂。
2. 场地建设
池塘养殖:面积0.52亩,水深0.81.2米,池底铺腐殖土(1020cm),池边设斜坡供蚂蝗栖息。
水泥池/网箱养殖:适合小规模,需模拟自然环境,放置水草(如水葫芦)和遮蔽物。
防逃措施:池四周加装50cm高防逃网(60目以上)或光滑内壁(如玻璃、塑料膜)。
3. 水质要求
水源无污染,pH 6.57.5,溶氧量≥3mg/L,定期换水(每月12次,换水量30%)。
二、种苗投放
1. 种苗来源
选择体型饱满、活力强的个体,避免自繁导致的退化。
放养前用3%盐水浸泡10分钟消毒。
2. 放养密度
幼蛭(0.5g/条):300500条/㎡
成蛭(5g以上):50100条/㎡
(具体密度根据品种调整)
三、饲养管理
1. 饲料投喂
活体饲料:每周投喂1次螺类(如田螺、福寿螺,用量为蚂蝗重量的23倍)或蚯蚓。
动物血液:将猪、牛血凝固后悬挂于水面,供蚂蝗吸食,残饵需及时清理以防腐败。
人工饲料:可补充鱼粉、豆粕等蛋白质饲料,制成软块投喂。
2. 温度控制
适宜温度2030℃,低于10℃进入冬眠,高温期需遮阴或加深水位。
3. 日常管理
每日巡查,观察摄食和活动情况。
定期检测水质,氨氮含量<0.02mg/L,亚硝酸盐<0.1mg/L。
暴雨天注意防逃,及时修复破损防逃设施。
四、繁殖技术
1. 产卵条件
性成熟期12年,每年59月产卵,每茧孵化1525条幼蛭。
产卵区需铺设湿度30%40%的松软沙土(厚度1015cm)。
2. 孵化管理
卵茧保持湿润,温度2528℃时约20天孵化。
幼蛭初期喂食熟蛋黄浆或轮虫,10天后过渡到正常饲料。
五、疾病防治
1. 常见病害
细菌感染:体表出现红斑、溃烂,可用0.5ppm聚维酮碘全池泼洒。
寄生虫:纤毛虫感染时,用3%盐水浸泡病蛭5分钟。
应激反应:换水时温差不超过2℃,避免强光直射。
2. 天敌防控
鸟类:覆盖防鸟网。
鼠类、青蛙:设置电猫、围栏捕杀。
六、采收与加工
1. 采收时机
养殖810个月,个体达1520g(宽体金线蛭)即可采收。
秋季或春季采捕,避免繁殖期。
2. 加工方法
生晒法:用细铁丝穿成串,晒至全干。
烫制法:沸水烫死后,70℃烘箱烘干,或用滑石粉炒至膨胀。
七、风险与市场
1. 注意事项
合法手续:办理《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
技术门槛:建议先参加培训或与养殖场合作。
市场风险:目前干品价格约10001500元/公斤,但需提前签订收购协议。
2. 销售渠道
药材市场、制药厂、垂钓用品店或出口贸易。
八、推荐学习资源
1. 书籍:《水蛭养殖实用技术》《药用动物养殖学》
2. 行业标准:参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
通过科学管理和持续学习,蚂蝗养殖可实现较高经济效益。建议初期小规模试养,逐步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