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中华绒螯蟹)的养殖需要科学管理和细致操作,以下是主要养殖步骤和注意事项:
1. 池塘选址与建设
水源:选择水质清洁(pH 7.58.5)、无污染的水源,具备独立进排水系统。
面积与深度:单塘面积510亩为宜,水深1.21.5米,池底平坦并预留环形沟(供蟹活动)。
防逃设施:塘边加装50cm高防逃板(如钙塑板),入水口设密网防敌害。
2. 清塘消毒
排干水后,每亩用生石灰75100kg或漂白粉15kg全池泼洒,杀灭病菌、寄生虫及野杂鱼。
3. 生态构建
水草种植:种植伊乐藻(占水面60%)、轮叶黑藻等,提供栖息地和溶氧。
底栖生物:每亩投放活螺蛳300500kg,作为天然饵料并净化水质。
1. 蟹苗选择
选长江水系优质蟹种,要求规格整齐(80120只/kg)、肢体完整、活动力强。
2. 放养时间与密度
冬季或早春放养(水温810℃),每亩投放8001200只,搭配鲢鳙鱼苗(50尾/亩)调控水质。
1. 饲料投喂
阶段调整:
前期(35月):以动物性饲料(鱼糜、蚯蚓)为主,蛋白含量≥40%。
中期(68月):增加植物性饲料(玉米、小麦)占比至60%,减少水质污染。
后期(910月):补充高蛋白饲料(冰鲜鱼、豆粕)促进育肥。
投喂量:按蟹体重的35%每日投喂,傍晚为主,观察残饵调整量。
2. 水质调控
每710天换水2030cm,保持溶氧≥5mg/L,透明度40cm以上。
定期泼洒EM菌或芽孢杆菌分解有机物,高温期使用增氧机。
3. 水草管理
及时修剪过密水草,覆盖率维持60%左右,避免腐烂导致水质恶化。
1. 常见病害
纤毛虫病:用硫酸锌粉0.3ppm全池泼洒。
烂鳃病:二氧化氯0.2ppm连续消毒3天。
抖抖病:尚无特效药,以预防为主(苗种消毒、增强体质)。
2. 预防措施
每半月用生石灰10kg/亩调节水质,饲料添加免疫多糖增强抗病力。
1. 捕捞时机
9月底至11月,蟹膏饱满时开始捕捞,采用地笼网分批收获。
2. 暂养管理
暂养池保持流水环境,水温1015℃,投喂少量玉米、小鱼,提高存活率。
脱壳期管理:增加钙质(如贝壳粉)投喂,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惊扰。
敌害防控:驱赶水鸟(设防鸟网)、灭鼠(放置鼠药)。
记录监测:每日记录水质、摄食、脱壳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通过科学规划与精细管理,大闸蟹养殖可实现亩产100150公斤,优质蟹占比达70%以上。建议结合当地气候条件调整技术细节,并关注市场动态以提升经济效益。